李文建議,中國特色ESG評級體系構建需秉持以下主要原則:一是實質性,全面評估企業所處的自然、政治、經濟、社會、文化等環境及其面臨的主要ESG風險與機遇,反映行業特殊性的ESG議題和績效。二是客觀性,避免人為干預評級模型和評估流程,影響評估結果的可信度和權威性。三是包容性,考量不同國家政治制度、市場生態、文化觀念的多樣性,因地制宜地構建評估模型。四是國際性,ESG評級應從金融流動性和市場開放合作等角度考慮其國內外的適用性,不應“閉門造車”“自說自話”。五是本土性,充分考量我國的國情、企情、民情,密切關注綠色低碳、共同富裕與可持續金融的發展需求和各市場主體關切,構建中國特色的ESG評級體系。
王學柱認為,國際上目前還沒有統一的ESG評級原則,如果要制定統一原則,首先倡導的評級原則是“公開透明原則”,各評級機構要在一定程度上讓自己的評級方法和標準公開透明。
在特色議題設置方面,每個機構都有不同的理解。李文認為,設置“特色議題”是為了實現更好、更有效、更科學的評估,不能為了“特色”而“特色”;“特色議題”是不斷發展變化、新老更替的,一些原本的“特色議題”也有可能逐漸退出歷史舞臺,被新的指標替代;“特色議題”可能會成為新的“通用議題”,像生態文明、共同富裕、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在國內具有普世性的理念,未來會更多地被國際社會所認知、認可和接納,當下評價體系中還頗有“中國特色”的議題,可能在不遠的將來會更多地被國際市場接納而成為新的“通用”議題。
張睿指出,從本質上說,國內外ESG差異并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巨大,例如鄉村振興、扶貧等中國特色的議題其實與海外常用的“金字塔底層需求”,可持續發展目標(SDGs)的“不讓一個人掉隊”理念是一致的。
“我們不能‘一刀切’地來談差異問題,應盡量用專業并易懂的方式來彌合ESG的中外差異乃至消除彼此的‘有色眼鏡’。ESG評價體系宏觀上和不同國家的產業結構、經濟社會發展階段、社會治理特點及文化傳統等方面息息相關。以環境議題為例,歐美已過了工業化高峰,環境污染已不是其主要的環境問題,現在更加關注的是溫室氣體排放帶來的氣候變化問題。而我國還在后工業化時代,污染物排放帶來的空氣、水及土壤的污染仍然是我國重要的環境問題。在現階段評價公司環境管理及風險時,環境污染問題和氣候變化影響都要并重。”張睿說。